走进滨海新区海滨街道综治中心,一面浸润着千年智慧的文化墙便跃入眼帘。“礼之用,和为贵”的隽永箴言与“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文理哲思交相辉映,在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勾勒出独特的文化景观。今年以来,该街道以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为载体,创造性将《晏子春秋》的礼让精神、《六尺巷》的谦和智慧等传统文化基因植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一案一经典”调解法。当《七步诗》的典故化解兄弟阋墙,当孝道伦理弥合亲情裂痕,98%的调解成功率生动诠释着: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些穿越时空的东方智慧,依然是基层治理的不可或缺的金钥匙。
在海滨街道,有一间以调解员名字命名的调解室——文景调解室,这里既有满满的法律温情,又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两者相互交织绘就出一道独特的海滨“枫”景。
2025年6月,家住海滨街道的李大娘来到文景调解室进行法律咨询。李大娘的儿子与前妻2020年通过法院判决离婚,现儿子身患重病,二人的孩子由前妻抚养。自2021年以来,前妻以孩子学业繁重为由没有履行探视责任。调解员孙文景在详细了解情况后,运用《晏子春秋·君子章》中“血浓于水”的典故,将孝道、仁爱等传统观念注入调解过程,通过分析矛盾本质、挖掘人性善良,开展普法和思想疏导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孩子母亲同意在暑期带孩子探视父亲。
调解员孙文景从事调解工作三十余年,走遍了海滨街道的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始终坚守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信念,把文化育人的力量注入人民调解工作中。“每一次的调解工作都是用最优秀的中国文化来联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我借用曹植的《七步诗》来调解兄弟之间的矛盾,借《六尺巷》调停邻里关系,以红楼梦《好了歌》来劝和夫妻,用‘一案一经典’的调解方法来筑牢辖区的基层治理根基。”调解员孙文景介绍说。
除了“文景调解室”,海滨街道综治中心还建立了“若水调解室”“青青子衿调解室”,这组文化调解矩阵既是对枫桥经验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和合”文化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品牌调解室成立以来,共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
在海滨街道,“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已成为常态。海滨街道综治中心通过机制整合、资源聚合、力量融合,将多个职能部门的“千条线”织入“一张网”,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了关键路径。
2025年7月21日,海滨街道辖区某工程项目部一外来务工人员突发意外身亡,死者家属与施工方因责任认定及赔偿金额产生激烈矛盾,于7月22日到海滨街道综治中心申请调解。经了解,死者是7月18日通过朋友介绍从辽宁来到天津,7月19日开始工作,7月21日凌晨被工友发现在宿舍内死亡,经公安部门确认非刑事案件。家属情绪十分激动,要求企业给个说法。
面对复杂局面,海滨街道综治中心依托“三所一庭”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最多跑一地”的治理优势,迅速联动法庭、司法所、派出所组建专项调解小组。各部门打破壁垒、协同作战、形成合力。一方面与家属倾心恳谈,从法治角度做思想工作,降低心理预期;另一方面通过“天津市综治中心登记受理系统2.0”向区综治中心报告相关情况,请求协调经开区综治中心介入,同当事企业进一步沟通,督促企业做好善后工作。
7月25日,经区综治中心协调,在海滨街道、经开区综治中心的联合调解下,当事双方达成了人道主义救助协议。
“从矛盾出现到签署协议,海滨街道综治中心仅用3天时间便促成和解,既维护了死者家属合法权益,又保障了企业正常经营秩序,彰显了海滨街道综治中心‘一站式受理、多部门联动、全链条办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成果。”海滨街道公共安全办副主任饶伟阳介绍说。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治理如舟,载道而行。“和合”文化正在这里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层治理新篇章。